作者简介:李萍珠,女,1962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工作。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测定其血清sICAM-1水平及血浆活化的FⅦ(FⅦa)、FⅦ抗原(FⅦ Ag)、FⅦ活性(FⅦc)水平;另取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对照。
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Ⅶc、FⅦ Ag及FⅦ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血清sICAM-1、FⅦc、FⅦ Ag 、FⅦ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程度有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serum level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 and coagulative factor Ⅶ (FⅦ)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clinicae significance.
MethodsA total of 3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2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sufficiency and 30 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Serum levels of sICAM-1, FⅦa, FⅦ Ag and FⅦc were measured.
ResultsSerum levels of sICAM-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a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sufficiency and healthy subjects( P<0.01). Serum levels of sICAM-1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small area of infarction than in patients with middle and large area of infarction( P<0.05). Serum levels of FⅦa, FⅦ Ag and FⅦ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an in the healthy subjects( P<0.01).
ConclusionsSerum levels of sICAM-1, FⅦa, FⅦ Ag and FⅦc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y can be used as auxiliary diagnostic markers in clinical treatment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近年来, 脑梗死的发病率出现增高趋势, 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炎症反应、凝血反应等。作为炎症标志物,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 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 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的表达增强与脑梗死发生时白细胞聚集密切相关[1]; 炎症反应中,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变成活跃的凝血前状态, 而血浆中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 factor Ⅶ , FⅦ )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FⅦ 的过度表达可出现高凝状态, 造成机体容易形成动脉血栓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进一步诱发脑梗死。现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血浆FⅦ 水平包括FⅦ 活性(FⅦ c)、FⅦ 抗原(FⅦ Ag)和活化的FⅦ (FⅦ a)水平的研究, 探讨其临床意义。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脑梗死组), 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或磁共振(MRI)证实; 其中男23例, 女11例, 年龄53~78岁, 体重48~72 kg。并按梗死面积[2]将其分为大(> 10 cm2, 10例)、中(4~10 cm2, 10例)、小(< 4 cm2, 14例)3组; 所有患者均排除心源性及动脉炎所致的脑梗死。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脑供血不足组), 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8~75岁, 体重55~76 kg。脑梗死患者及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排除恶性肿瘤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无自身免疫和血液系统疾病。另随机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 男17名, 女13名, 年龄48~75岁, 体重54~76 kg。各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无菌抽取脑梗死组、脑供血不足组和对照组空腹肘静脉血5 mL, 3 mL以1 000 r/min离心15 min, 分离血清后稀释至100倍, 鼠抗人单抗包被, 辣根过氧化物酶-邻苯二胺(HRP-OPD)系统显色,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其sICAM-1水平, 试剂盒由美国D.R.公司提供; 2 mL 用枸橼酸钠抗凝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浆进行FⅦ 水平测定, FⅦ a和FⅦ Ag采用ELISA法在CliniBio 128全自动定量绘图酶标仪上测定, FⅦ c采用凝固法在血液凝固分析仪(ACL3000 plus)上进行测定, FⅦ 系列检测试剂盒均为法国Digwostica STAGO产品。脑梗组患者于发病后1、3、7、14d各采血1次,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用
![]() | 表1 1 d内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脑供血不足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血清sICAM-1水平比较(μ g/L, |
从表1可见, 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达到1 298.6± 151.5μ g/L, 显著高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80.9± 119.6μ g/L)和对照组(842.0± 141.1μ 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在脑梗死患者中, 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为1 163.2± 104.7μ g/L, 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死亡率位居首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血栓形成包括了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等步骤, 其中牵涉到许多分子机制。s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是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一类关键性糖蛋白分子。FⅦ 是依赖于维生素K在肝脏中合成的, 为凝血过程中的主要启动因子。凝血反应激活可以损伤内皮细胞, 反之又可加剧凝血异常, 故sICAM-1和FⅦ 的作用可能具有协同效应。我们针对脑梗死患者中sICAM-1和FⅦ 进行了检测。
sICAM-1正常情况下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或不表达, 在炎症、损伤等情况下, 炎性反应产生的细胞因子能诱导ICAM-1表达[3], 可使ICAM-1表达大幅度升高, 介导白细胞向血管壁的移行、粘附并激活, 产生氧自由基, 加速和促进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血清中sICAM-1是其胞外区脱落至血循环中的片段, 其升高程度可反映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状况。检测血中的sICAM-1与测定血管内皮上的ICAM-1相比简便易行, 是可用的临床实验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梗死组sI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报道指出, 用sICAM-1抗体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发现其可以大大减少脑梗死的面积, 提示脑梗死的sICAM-1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4]。
脑梗死患者通常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的状态, 因此, 凝血状态的变化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5]。FⅦ 作为凝血过程中的主要启动因子, 其活性增加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近年来认为有多种因素如气候、吸烟、口服避孕药、肥胖等均可影响FⅦ 水平, 而测定血浆中原已存在的FⅦ a的含量会更有临床意义[6]。这一观点已渐获得国外多数学者的认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 a、FⅦ c和FⅦ Ag水平显著升高, 这说明血浆FⅦ 水平增加, 尤其是FⅦ a和FⅦ c水平的增高可能会促进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脑梗死。
综上所述, ICAM-1和FⅦ 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可通过观察2者在血中水平的升降, 结合临床的其他项目观察的综合因素, 判断血液高凝状态的高低程度, 对疾病的监控、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是十分有益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