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毛美丽,女,1973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进行血培养单、双侧采血阳性率比较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方法分析第一时间段(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单侧采血及第二时间段(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双侧采血的阳性率及耐药菌的检出率,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 3D Select系统进行血培养。阳性血培养转种后进行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第二时间段双侧采血的血培养阳性率为11.12 %,比第一时间段单侧采血的血培养阳性率6.04%高出5.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33.3%,第二时间段为36.4%;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55.5%,第二时间段为70.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24.0%,第二时间段为50.0%。
结论双侧采血比单侧采血阳性率高, MRSA、MRCNS及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上升较快。
血流感染是临床上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性疾病, 病情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1]。目前, 血培养是确诊血流感染的主要手段, 而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的时间、部位、方法以及采血次数等有直接关系。以往对血培养的研究, 多局限在培养基的成分或检测仪器敏感性上, 而少有人研究采血的时间、部位、方法及采血次数等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自2007年6月起, 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双侧血培养采血方法。我们就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段单侧采血及第二时间段双侧采血的血培养数据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 目的是评价该阶段单侧与双侧血培养的阳性率及了解血培养阳性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为临床治疗血流感染和制定经验性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段(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及第二时间段(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各科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培养标本。标本采集要求:出现全身感染症状, 怀疑血流感染时应立即采血; 最好在发热前或发热初期; 应选择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 对已应用药物而病情不允许停药的患者也应在下一次用药前采血; 应双侧采血, 以提高细菌检出率, 采血量应按成人5~10 mL、儿童3~5 mL为宜, 立即送检。
BacT/ALERT 3D Select全自动血培养仪(包括BACTEC 专用血培养瓶)、Vitek32细菌鉴定仪(包括配套试剂与板条)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二氧化碳培养箱为德国Heraeus公司产品; 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水解酪蛋白胨(M-H)培养基为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抗菌药物纸片购于英国OXID公司和美国BBL公司。
1.标本处理 无菌操作采集血标本后立即注入血培养瓶, 置入血培养仪器内进行培养。
2.病原菌鉴定 (1)阳性培养瓶处理:凡仪器报告为阳性时, 应及时转种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 置35 ℃培养18~24 h, 同时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 并将结果通知临床作为血培养的一级报告, 将分离的菌株按操作规程做鉴定及药敏试验, 经16~24 h后作最终报告; (2)阴性培养瓶处理:培养5 d后显示阴性瓶者, 转种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 置35 ℃培养18~24 h后, 若无细菌生长, 方可报告无菌生长。
3.细菌药敏试验 血培养阳性者在细菌鉴定的同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通过头孢西丁药敏纸片试验进行判定,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 的检测, 利用含有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这2对抗菌药物,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2]。质控菌株使用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方法参照CLSI提供的方法[2]。
采用WHONET 5.3软件进行分析。
第一时间段单侧采血共收集到各科住院患者血培养910份, 其中55份分离到病原菌, 阳性率为6.04%; 第二时间段双侧采血共收集到各科住院患者血培养908份, 其中101份分离到病原菌, 阳性率为11.12 %; 2个统计时间段相比, 第二时间段血培养阳性率大幅度提高, 增加了5.08%(P< 0.0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33.3%(1/3), 第二时间段为36.4%(4/11);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55.5%(10/18), 第二时间段为70.8%(17/24); ESBLs检出率:第一时间段为24.0%(6/25), 第二时间段为50.0%(15/30)。第二时间段较第一时间段血培养中分离出的MRSA、MRCNS和产ESBLs细菌均显著增加(P< 0.01)。
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并能快速准确地提供病原学报告, 使患者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治疗, 是临床医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采取双侧采血并建立完善的血培养三级报告制度, 是目前简单易行的方法, 也是多数实验室能够实行的方法。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从2007年6月开始提倡血培养双侧采血后阳性率从第一时间段单侧的6.04%到第二时间段双侧的11.12%, 增加5.08%, 较报道的阳性率8.8%~10.5%高[3~6], 能对患者早期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帮助。此外, 倘若能在标本的采集、运送等环节上注意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如消毒的规范化, 多侧、多部位采血, 采血量充足, 送检及时等, 血培养的阳性率还会提高。短短10个月采取双侧采血后, 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血培养阳性率大幅度提高。
从2个统计时段的细菌种类来看, 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第一时间段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第二时间段革兰阳性菌多于革兰阴性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 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在统计中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上没有特别集中的趋势, 提示没有院内感染的趋势。
从耐药情况看, 2个统计时间段中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有很高的耐药水平, 没有出现对VAN和TEC耐药; 革兰阴性菌中对AMP、二代头孢和SXT耐药较高, 对有酶抑制剂的复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较低, 没有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
2个统计时间段间, 第二时间段较第一时间段血培养中分离出的MRSA、MRCNS和产ESBLs细菌显著增多(P< 0.01), 说明细菌耐药率上升很快,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总之, 采用双侧采血比单侧采血血培养阳性率高, 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一定意义。2个统计时间段的细菌在各临床科室的检出分布和时间分布情况提示, 没有院内感染的趋势。MRSA、MRCNS和产ESBLs细菌上升较快, 这一定程度上与滥用抗菌药物有关, 应引起高度重视[7]。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