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郑 瑾,女,1972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抗HBe)、HBV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复制的关系。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ME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肝炎标志物、HBV DNA载量和PreS1-Ag,并分析HBV DNA载量和PreS1-Ag的相关性。
结果456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标本中HBV DNA与PreS1-Ag的符合率为88.37%,两者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BV DNA载量和PreS1-Ag吸光度之间显著相关( r=0.979 9, P<0.01)。对176例HBV DNA和PreS1-Ag均阳性的标本进一步进行分段分析,HBV DNA载量在2×103~7×104拷贝/mL之间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的数据相关程度更为密切( r=0.993 9, P<0.01)。
结论PreS1-Ag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反映HBV复制的指标。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HBV) preS1 antigen (PreS1-Ag) and HBV replic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positive HBV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 e antibody (anti-HBe) and HBV core antibody (anti-HBc).
Methods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 (MEIA),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erum markers of hepatitis, HBV DNA load and PreS1-Ag, and the relativity of HBV DNA load and PreS1-Ag was analyzed.
ResultsThe coincidence of HBV DNA and PreS1-Ag in 456 cases of HBsAg, anti-HBe and anti-HBc-positive patients was 88.37% and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0.05). HBV DNA load was related to PreS1-Ag absorbance significantly ( r=0.979 9, P<0.01). 176 cases of HBV DNA and PreS1-Ag positive specimens were further sub-analyzed, and HBV DNA load in the 2×103-7×104 copies/mL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bsorbance of PreS1-Ag at 0.105-1.696 ( r=0.993 9, P<0.01).
ConclusionsPreS1-Ag may be a good indicator of HBV replication.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 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和活动情况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BV前S1抗原(PreS1-Ag)是一个近年较为关注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有文献报道认为, PreS1-Ag与HBV复制关系密切[1]。我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抗HBe)、HBV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PreS1-Ag, 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
收集普陀医院2008年1至7月门诊及住院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456例, 男285例, 女171例, 年龄21~76岁, 均经临床确诊。
1. 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检测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MEIA), 雅培ARCHITECT i2000全自动免疫发光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
2. HBV DNA定量检测 采用FQ-PCR, 利用美国PE公司的ABI7300进行扩增定量分析。采用广州达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HBV DNA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测定, 检测敏感性为103拷贝/mL。
3. PreS1-Ag半定量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 试剂由上海阿尔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χ 2检验及相关分析。
456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标本中, HBV DNA载量和PreS1-Ag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18, P> 0.05), 两者符合率为88.37% 。HBV DNA载量与PreS1-Ag检测结果见表1。
![]() | 表1 HBV DNA载量与PreS1-Ag检测结果 |
456例数据排序后进行线性关系研究, 结果显示HBV DNA载量和PreS1-Ag吸光度显著相关(r=0.979 9, P< 0.01)。见图1。
1. HBV DNA载量在2× 103~7× 104拷贝/mL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数据做线性关系研究, 结果显示此段相关程度更为密切(r=0.993 9, P< 0.01), 见图2。
2. HBV DNA载量> 7× 104拷贝/mL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 1.696数据进行线性关系研究, r=0.980 1(P< 0.01)。由此可见HBV DNA载量在2× 103~7× 104拷贝/mL之间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的数据相关程度更为密切 , 见图3。
HBV基因S区存在3个不同的编码:HBsAg、PreS1、PreS2表达蛋白[2], 其中PreS1蛋白由108或119个氨基酸组成, 是HBV外膜蛋白的主要部分, 是与细胞接触的前沿。PreS1-Ag只存在于具有传染性的完整的HBV Dane颗粒上, 其含有肝细胞受体, 因而认为PreS1-Ag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物之一, 在HBV感染后细胞和机体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3]。检测PreS1-Ag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作为早期诊断HBV感染的指标[4]。在慢性HBV感染中, PreS1-Ag持续阳性提示病情进展和恶化,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Ag转阴越早, 预后越好, 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 如果PreS1-Ag持续阳性, 将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 预后较差[5, 6]。PreS1-Ag的21~47肽段是HBV侵入肝细胞的结合位点, 与HBV侵入肝细胞有关。由于PreS1-Ag的自身结构特点及其在HBV复制中所起的作用, 当PreS1-Ag出现阳性时, HBV侵入肝细胞的能力加强, 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导致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 故PreS1-Ag阳性对肝细胞的损害有一定的提示作用[7]。
尽管各种资料提示PreS1-Ag可能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指标之一, 但有关直接从实验室水平观测PreS1-Ag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研究仍不多。本研究分析了部分患者HBV DNA载量与PreS1-Ag水平的关系, 发现456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标本中, HBV DNA载量和PreS1-Ag吸光度之间显著相关(r=0.979 9, P< 0.01)。进一步分析176例HBV DNA和PreS1-Ag均阳性的标本, HBV DNA载量在2× 103~7× 104拷贝/mL之间及对应的PreS1-Ag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的数据相关程度更为密切(r =0.993 9, P< 0.01)。因此可根据吸光度在0.105~1.696之间的PreS1-Ag初步推断HBV DNA载量。总之无论从阴阳性方面, 还是从PreS1-Ag吸光度与HBV DNA载量看, PreS1-Ag是一个很好的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HBV DNA阳性的209例标本中仍有33例PreS1-Ag阴性, 推测与前S区缺失突变有关。Sugauchi等[8]研究表明, HBV携带者前S区缺失突变率为23%。国内蒋栋等[9]检测36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血清, 发现30例存在前S区缺失突变, 而前S区突变并不影响病毒的复制和装配。此外, HBV DNA阴性的247例标本中有20例PreS1-Ag呈现阳性结果, 但阳性的吸光度均< 0.500(> 0.105为阳性), 原因可能是HBV拷贝数较低处于检测限以下或由于检测方法的原因未能检测到, 此时PreS1-Ag阳性是对HBV复制情况的一个重要补充。
FQ-PCR检测HBV DNA是诊断HBV复制的金标准, 但此技术操作复杂且较昂贵, 基层单位不易开展。因此, 特别是对没有条件进行FQ-PCR检测HBV DNA载量的医院, 检测PreS1-Ag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