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至2007年新华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陶晓勤1, 张蓓2, 陈峰1, 刘瑛1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92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实验诊断中心,上海 200127

作者简介:陶晓勤,女,1972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10-0769-03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多重耐药菌株不断被检出, 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 及时了解本地区和本医院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现状, 对掌握细菌耐药的发展趋势,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研发新抗菌药,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报道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新华医院临床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并进行统计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 菌株 新华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临床分离菌株, 包括各科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分离菌株(排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 由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药敏系统鉴定到种。

2. 药物敏感试验 利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药敏系统,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5年判断标准, 利用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检测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药敏板条分别为GPS-111和GNS-142。细菌鉴定及药敏板条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粪肠球菌(ATCC 29212)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

3.统计学方法 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3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1. 菌种构成及分布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全院共分离临床菌株4 606株, 其中380株(8.3%)分离自门诊患者, 2 722株(59.0%)分离自普通病房患者, 1 504株(32.7%)则来自重症监护室等重病患者。4 606株临床分离菌株来源为痰、尿液、脓液、血液、粪便以及其他标本(如腹水等), 其中革兰阳性菌1 630株(35.4%), 革兰阴性菌2 976株(64.6%)。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常见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属。

2. 主要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葡萄球菌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1.2%和92.9%。MRSA、MRCNS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 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葡萄球菌, 见表1; (2)肠球菌属:肠球菌属中分离率最高的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8.3%和76.1%, 见表1; (3)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46.8%和38.2%, 产ESBLs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除碳青酶烯类外)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 见表2; (4)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为主, 见表2

表1 革兰阳性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2 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三、讨论

近年来, 革兰阳性球菌导致的各种感染在临床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已成为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随着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MRSA和MRCNS在临床分离率不断提高, 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MRSA和MRCNS分离率均较高, 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MSSA和MSCNS高。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美国已有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报道[1]。因此, 今后极有必要严密监测万古霉素耐药菌株, 同时严格限制糖肽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 因为长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在其选择性压力下可以产生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2]

肠球菌属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本组监测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均低, 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但上海2005至2006年已发现6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VRE)[3], VRE的出现使医院抗感染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2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表明,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6.8%和38.2%, 这与上海地区医院耐药性监测的结果相近[3]。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迅速上升, 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上述产ESBLs菌株感染均不宜采用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治疗。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仍保持高度敏感性, 敏感率为100.0%。

本实验显示, 非发酵菌中仍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 既有对多种药物的天然耐药特性, 也易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获得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本研究中分别高达31.3%和44.4%。上述监测数据均比上海耐药监测的结果高[3], 提示新华医院这2种细菌耐药情况令人担忧。

加强对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充分掌握医院细菌的耐药特点, 可以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控制耐药率的上升, 而医院感染人员也可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耐药菌株在院内播散或导致暴发流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to vancomycin-United States, 2002[J]. MMWR, 2002, 51(26): 565-567. [本文引用:1]
[2] Sieradzki K, Leski T, Dick J, et al. Evolution of a 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in vivo: multiple changes in the antibiotic resistant phenotypes of a single lineage of methicillin-resistance S. aureus under the impact of antibiotics administered for chemotherapy[J]. J Clin Microbiol, 2003, 41(4): 1687-1693. [本文引用:1]
[3] 朱德妹, 张婴之, 汪复. 2006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7, 7(6): 393-399. [本文引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