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伤患者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罗春华, 李国静, 余良芳, 向贵洲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 宜昌 443003

作者简介:罗春华,男,1972年生,副主任技师,学士,主要从事临床化学实验诊断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蜂蜇伤患者血脂代谢特点。

方法

检测21例野蜂蜇伤患者与83名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浓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蜂蜇伤组TC、HDL-C、LDL-C、TG显著降低( P<0.01),且TC、HDL-C、LDL-C降低幅度较TG更大。蜂蜇伤组血脂各指标异常率分别为LDL-C 95.3%、TC 71.4%、HDL-C 61.9%、TG 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蜂蜇伤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脂血症,其改变机制及其与病情发展、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三酰甘油;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蜂蜇伤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10-0757-03

野蜂蜇伤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肺水肿、心肌损害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蜂毒的生物学活性及对机体病理损伤的机制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 但野蜂蜇伤后机体脂质代谢改变研究甚少, 为此我们对21例蜂蜇伤患者血脂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2002年至2007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蜂蜇伤患者共21例, 其中男12例、女9例, 年龄13~58岁, 均有明确的蜂蜇伤史, 并排除既往有肾、肝、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等影响血脂代谢的疾病。毒蜂致病途径为螫伤, 蜂毒经皮肤迅速进入人体血循环而发病。蜇伤后2~4 d入院,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肝、心功能的损害以及溶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小便常规3例正常, 18例蛋白尿(+~+++);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8~32)× 109/L; 血红蛋白3例正常, 80~100 g/L 6例, < 80 g/L 12例; 血肌酐8例正常, 13例为163~731 μ 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例正常, 50~100 U/L 5例, > 100 U/L 12例; 肌酸激酶3例正常, 250~1 000 U/L 9例, > 1 000 U/L 9例。

二、方法

抽取蜂蜇伤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和同期同年龄段体检者(对照组, 83名)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于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TC、TG检测采用酶法, HDL-C、LDL-C采用选择性遮蔽直接法。

三、低脂血症判断标准

参照《诊断学》第5版标准[2], 血清TC< 2.86 mmol/L、HDL-C< 0.94 mmol/L、LDL-C< 2.07 mmol/L、TG< 0.56 mmol/L。

四、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 x̅± s表示, 均值及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 2检验, 所有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蜂蜇伤患者组血清TC、HDL-C、LDL-C、TG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 且TC、HDL-C、LDL-C降低幅度较TG大, 见表1。蜂蜇伤患者血脂各指标异常率分别为LDL-C 95.3%、TC 71.4%、HDL-C 61.9%、TG 19.0%,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见表2

表1 蜂蜇伤组及对照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x̅± s, mmol/L)

17例肝功能受损的蜂蛰伤组患者其TC为(2.52± 0.63) mmol/L, 明显低于4例肝功能正常的患者。

表2 蜂蜇伤组及对照组血脂各指标异常率比较[例(%)]
讨 论

蜂毒致人体血脂代谢紊乱未见文献报道, 其机制亦未阐明。本研究显示, 蜂蛰伤后机体表现为明显的低脂血症, 且TC下降较TG更明显。结合本研究结果, 蜂毒致人体低血脂症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 肝功能衰竭致脂质代谢障碍。蜂毒素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 免疫复合物在肝细胞血窦面大量沉积, 激活补体并在免疫细胞参与下导致肝细胞出血性坏死; 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蜂毒素及代谢产物经抗原提呈细胞(肝细胞)加工处理后还可激活T细胞, 诱导杀伤性T细胞(CTL)应答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3, 4]。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参与催化胆固醇酯合成代谢的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合酶), 参与血浆脂蛋白代谢的肝脂肪酶(HL)等活性减低。本研究蜂蜇伤组有17例肝功能受损, 与未受损的4例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血胆固醇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第二, 急性肺水肿致脂质代谢障碍。蜂毒素对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毒性作用致急性肺水肿, 肺脏脂质代谢旺盛, 尤其是肺泡II型细胞对脂质可进行氧化、酯化, 并能合成磷酯、TG及脂肪酸, 肺水肿时肺泡II型细胞的损伤及功能障碍直接影响了肺脂质代谢水平。第三, MODS对脂质代谢的影响。MODS时机体组织损伤处于应激状态, 产生各种细胞体液性介质及细胞因子, 特别是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 和磷脂酶A2(PLA2)。TNF-α 可抑制脂蛋白酯酶(LPL)活性, 从而减少可供合成用的游离脂肪酸(FFA), 抑制FFA转化为TG, 并激活组织脂肪酶活性, 增加TG的水解, 还可使甘油和FFA的转换率增加, 应激状态下TNF-α 的合成与分泌, 诱导了脂肪的高分解代谢; 细胞因子IL-1、IL-6可能通过影响甲基戊二酰辅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使肝细胞载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减少, 从而导致血脂和血脂蛋白水平下降[5, 6]; 蜂毒素中所含的PLA2和MODS时PLA2的表达上调并在血浆中积聚, 能增强载脂蛋白和TG、TC的分解代谢, 导致血浆中TC、TG水平的下降[7]。第四, 蜂毒素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时需与细胞膜上的脂质相互作用, 消耗了大量的脂质[8~10]。第五, 胆固醇转化为类固醇激素增加。蜂毒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能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 增加了胆固醇向类固醇激素的转化率[11]

至于血脂代谢改变的确切机制及其与蜂蜇伤患者病情转归、预后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夏敬彪, 刘先哲. 蜂蜇伤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6, 33(3): 127-130. [本文引用:1]
[2] 陈文彬. 诊断学[M].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600-601. [本文引用:1]
[3] 石统东, 任红, 罗玲. 蜜蜂蜂毒刺疗致急性肝衰竭1例[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2): 183. [本文引用:1]
[4] 钟珊, 周智, 赵有蓉, . 蜂毒致亚急性肝衰竭一例[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11): 827. [本文引用:1]
[5] Tatidis L, Masquelier M, Vitols S. Elevated uptake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y drug resistant human leukemic cell lines[J]. Biochem Pharmacol, 2002, 63(12): 2169-2180. [本文引用:1]
[6] Feingold KR, Memon RA, Moser AH, et al. Endotoxin and interleukin-1 decrease hepatic lipase mRNA levels[J]. Atherosclerosis, 1999, 142(2): 379-387. [本文引用:1]
[7] Tietge UJ, Maugeais C, Lund-Katz S, et al. Human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mediates de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HDL cholesterol and apoA-I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ion in human apoA-I transgenic mice[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2, 22(7): 1213-1218. [本文引用:1]
[8] Rex S, Schwarz G.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melittin-induced leakage mechanism of lipid vesicles[J]. Biochemistry, 1998, 37(8): 2336-2345. [本文引用:1]
[9] Raghuraman H, Chattopadhyay A. Cholesterol inhibits the lytic activity of melittin in erythrocytes[J]. Chem Phys Lipids, 2005, 134(2): 183-189. [本文引用:1]
[10] Chen LY, Cheng CW, Lin JJ, et al.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cholesterol in lipid bilayer membrane on the melittin penetration mechanism[J]. Anal Biochem, 2007, 367(1): 49-55. [本文引用:1]
[11] 刘红云, 童富淡.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 中药材, 2003, 26(6): 456-45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