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 亮,男,1966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输血工作。
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67例新生儿败血症和27例无感染症状的新生儿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检测。
结果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为62.3%±9.3%,非感染组为7.2%±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RP在败血症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之间的WB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64曲线下面积为0.92,CRP曲线下面积为0.73,而WBC曲线下面积仅为0.56。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的表达及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增加,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指标,且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较血清CRP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高,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和多样性, 使得早期诊治成为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作为感染指标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细菌血培养是败血症诊断的金标准, 但血培养阳性率低。因此, 需要寻找一种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可靠而敏感的指标[1]。近年来, 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在新生儿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以及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的研究得到了重视。我们通过测定新生儿败血症患儿CD64表达及CRP和WBC的水平, 探讨CD64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于兴化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67例, 其中男35例, 女32例; 平均日龄(11.6± 6.3) d。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2]。按照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26例和血培养阴性组41例。同期选择兴化市人民医院无感染症状的新生儿27名为非感染组, 其中男15名, 女12名; 平均日龄(11.3± 5.2) d。
1. 标本 患儿入院24 h内股静脉处采血2 mL进行CD64、CRP和血常规检测, 并按病情留取血培养、痰培养、脐部分泌物培养等。
2. CD64检测 50 μ L全血加CD64-FITC抗体20 μ L (美国BD公司产品)混匀, 以IgG1-FITC为同型对照。暗处放置30min后加流式细胞分析(FACS)溶血剂2 mL, 暗处放置15 min后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检测。上机前先以标准荧光微球校准仪器, 每次上机检测都使用同一电压条件。每份标本计数10 000个细胞, 根据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点图显示的形态学特征, 选定中性粒细胞群, 测定CD64阳性细胞百分率。CRP检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试剂由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提供。测试仪器为Beckman coulter公司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采用SPSS 12.0软件统计数据, 结果以
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为62.3%± 9.3%, 非感染组为7.2%± 2.3%。其中血培养阳性组65.2%± 7.8%, 阴性组60.4%± 9.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血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CD64均高于对照组(P< 0.01)。CRP在败血症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WB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 | 表1 各组中性粒细胞CD64、血清CRP和WBC的检测结果( |
CD64曲线下面积为0.92, CRP曲线下面积为0.73, 而WBC曲线下面积仅为0.56。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感染。血培养虽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但阳性率不高, 且培养所需时间长, 不能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CRP是机体在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后由细胞因子介导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CRP对于感染, 各种炎症过程及组织损伤与坏死的判断、监测及病情评估与疗效考核, 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由于新生儿肝脏不完全成熟致使产生CRP的量较少, 所以当受细菌性感染时阳性率较低, 敏感性较差[3]。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败血症组与非感染组之间CRP差异虽有一定意义, 但相比CD64其ROC曲线下面积较为低, 表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CD64即Fcγ RI, 是Ig的Fc段受体, 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CD64识别免疫球蛋白的Fc
片段, 其表达受细胞因子的调节, 起到了连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桥梁作用[4]。CD64在外周血中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细胞表面, 而在中性粒细胞表面仅低水平表达。当受到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γ 干扰素(IFN-γ )等因子刺激时, 可使CD64在中性粒细胞表面大量表达, 不仅增加受体数目, 而且能提高氧化新陈代谢和脱颗粒[5]。急性感染时其激活被认为在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败血症组的CD6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且在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如果没有血培养结果, 通过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D64的表达来早期预测新生儿细菌感染, 可以作为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和治疗较为有效的一项实验室指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