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海英,女,1969年生,博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研究。
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性检测情况,探讨影响实验室结果差异的因素。
方法通过实地或电话方式采访检验科免疫室负责人或实验操作人员,随机抽取广州市二级以上33所医疗机构,就抗HBs实际检测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在结果判读上存在严重主观性,33所机构中有10所阴阳结果判断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而其他17所用酶标仪检测判断结果的实验室临界值则根据经验自行设置,吸光度( A)值、样本 A值与临界值 A值比值(S/CO值)均高于试剂盒推荐值。24所三级医疗机构中有10所受访者不了解抗HBs保护性浓度,另外14所的受访者知道抗HBs保护性浓度这个概念,但其中4所受访者知道得不准确,二级医院和私立机构对抗HBs保护性浓度则知之甚少。
结论抗HBs检测结果判读上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抗HBs定性检测临界值的设置仍然没有统一,这可能是造成各实验室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待加强。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地方高流行区, 乙型肝炎疫苗主动免疫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途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疫苗注射以及评估接种效果的重要指标。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血清抗HBs检测体系亦日趋完善, 目前已成为实验室非常成熟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 我们在临床上仍会遇到不同实验室对同一个体报告的抗HBs结果阴阳性不一致, 受检者无所适从的现象。我们对广州地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验室抗HBs检测从所用试剂、操作直至结果报告、室内质量控制等整个过程以及技术人员对抗HBs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等进行实际调查, 拟从中发现问题症结。
随机调查广州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科33所, 其中三级医疗机构24所、二级机构6所、私立机构3所, 包括综合性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等。
调查实验室抗HBs实际检测和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情况, 主要包括试剂、操作、结果检测、判读、报告形式、室内质量控制、技术人员是否知道抗HBs保护性浓度等方面。
实地或电话采访检验科免疫室负责人或实验操作人员, 作详细记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基本采用国产, 分别为中山生物、上海科华、厦门新创、深圳华康、沈阳惠民、兰州标佳公司(排名不分先后)。所有二级医院与私立机构均采用手工加样, 24所三级机构中有14所以手工加样, 其他10所均以全自动酶免仪处理。孵育条件、反应时间、洗板、显色时间与显色条件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4所三级机构实验室均配置有酶标仪, 其中1所机构仍以肉眼判断为主; 3所私立机构均采用酶标仪进行结果检测; 6所二级医院有2所未配备酶标仪, 结果判断皆依赖于肉眼观察, 另外4所配备酶标仪, 只有1所全程采用仪器判读结果, 而其余3所均先以肉眼判读为主, 在有显色较浅的结果时偶尔使用酶标仪检测。本研究中采用酶标仪检测的27所机构吸光度(A)值检测有4所采用单波长与空白对照, 13所采用双波长, 而有4所采用单波长无空白对照, 6所采用双波长同时设置空白孔。临界值计算均采用试剂盒推荐的公式。
33所机构根据肉眼观察结果、A值、样本A值与临界值A值比值(S/CO值)或样本A值/阴性对照(P/N比值)以“ 阴性” 或“ 阳性” 报告者有16所, (见表1), 其余17所除阴性、阳性外, 对一些认为抗HBs处于低滴度者加以“ 弱阳性” 报告, 以提示受检者需要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接种, (见表2)。33所机构中有10所阴阳结果判断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而其他17所用酶标仪检测判断结果的实验室阴性界定基本上采用厂家推荐值, 阳性界定则根据经验在酶标仪的基础上自行设置, A值、S/CO值分别为0.3~1.2、1.2~10, 均高于试剂盒推荐值。
![]() | 表1 以阴性与阳性报告的16所医疗机构实验室抗HBs结果判读情况 |
![]() | 表2 以阴、阳性和弱阳性报告的17所医疗机构实验室抗HBs结果判读情况 |
室内质控品均来源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浓度为30 mIU/mL。24所三级医疗机构中19所每块酶标板均做质控, 4所每天做1次质控, 1所因临床样本量太少而不做室内质控; 6所二级医院中2所每天做1次质控, 2所每周做1次, 另2所不做室内质控。3所私立机构中, 1所每块酶标板均做质控, 1所因定性样本量少而每周做1次, 1所不做室内质控。所有质控品使用前均保存在-20 ℃, 基本上是1支质控品在1周内用完, 样本量大的机构2~3 d内使用1支, 用剩下的质控品均于4~8 ℃继续保存。每天均做室内质控的26所机构中, 13所质控品变异系数(CV)< 15%, 9所15%~25%, 4所25%~35%。
血循环中抗HBs至少达到10 mIU/mL方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调查的24所三级医疗机构中有10所受访者不了解抗HBs保护性浓度, 另外14所的受访者知道抗HBs保护性浓度这个概念, 但其中4所受访者认为100 mIU/mL或P/N值达到10以上为保护性浓度。二级医院和私立机构对抗HBs保护性浓度则知之甚少。
抗HBs是一种中和性抗体, 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在体内能存在相当长时间[1]。随着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近年在一些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有降低, 因新生儿中广泛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在3岁以内小儿已降至1%以下, 成人也有所下降[2]。抗HBs阳转率和滴度既是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又是维持良好保护效果的基础。
本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地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检测抗HBs中试验操作规范, 基本上遵守试剂盒说明书的试验条件, 且室内质量控制在三级医疗机构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在试验结果判读上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 这可能是各实验室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首先, 结果判读不规范。除了某些实验室因客观条件限制而的确不能采用酶标仪检测外, 个别实验室即使配备酶标仪, 仍然采取肉眼判断结果; 其次, 虽然大部分实验室采用了较为客观判读的酶标仪检测, 但临界值不尽相同, 27所以酶标仪检测的实验室中, 只有10家严格以试剂盒说明书推荐的计算公式来判断结果, 而其他近70%的实验室均依据S/CO、P/N或A值凭主观经验来设定临界值, 即使同样采用S/CO、P/N作为临界值, 临界值相差明显, 最大的近10倍。这种结果判读的差异不仅仅限于广州, 有文献显示在国内其他地区同样普遍存在, 如有人认为根据试剂盒判读则阳性率过高, 结合以往目测经验及酶标仪, 将抗HBs A值≥ 0.5视为阳性[3]; 有报道在抗HBs检测中增加“ 灰区” , 以临界0.105为标准, 灰度范围设在0.105~0.3之间, 即标本A值在0.105~0.2为阴性, 介于0.2~0.3之间判为弱阳性, 0.3以上为阳性[4]。因此, 抗HBs结果判断差异问题并非存在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实验室, 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们分析, 实验室之所以不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建议来设定临界值有一定的原因。我国目前采用的国产ELISA抗体夹心法均为一步法, 低滴度则可以呈现假阳性。低反应性的抗HBs仅半数可保持1年, 其中1/3个例在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出现加强应答, 说明大部分低反应性结果是非特异性的。如果完全按试剂盒说明书, 则不可避免将不具保护力的低滴度报告成阳性, 误导临床, 所以大多数实验室宁愿将阳性临界值提高。此外, 本结果显示三级医疗机构抗HBs检测的从业人员准确知道抗HBs保护性浓度者不到50%, 二级和私立机构情况更令人担忧, 所以结果判断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
这种由于在结果判断上存在如此之大的主观性是直接导致不同医院间的检测结果阴阳性不一致的主要因素, 亦是将来实现实验室结果互认的障碍之一, 假阴性引起重复接种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假阳性则可造成具备感染保护力的假象而忽视疫苗接种或加强, 从而给个体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性。如何设置一个科学、客观、切实可行而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临界值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