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易 斌,男,1969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探讨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分离法测定冠心病(CHD)、脑梗死(CI)、2型糖尿病(DM)、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RLP-C水平,并同时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按VLDL-C=TC-HDL-C-LDL-C计算,并分析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CHD组、CI组、DM组和CRF组患者的RLP-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并且RLP-C水平与TG、VLDL-C呈显著相关( P<0.01、 P<0.05)。
结论RLP-C可作为一个新的标志物用于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emnant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LP-C) for the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metabolic diseases related to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LP-C and other lipid parameters.
MethodsThe serum levels of RLP-C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patients, cerebral infarction (CI) patient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 patients,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s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separation assay. The levels of triglyceride (TG), total cholesterol (TC),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atic methods. The levels of apolipoprotein A-I (apo A-I) and apolipoprotein B (apo B)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s, and the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VLDL-C)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VLDL-C=TC-HDL-C-LDL-C,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LP-C and other lipid parameters was also analysed.
ResultsThe levels of RLP-C in patients with CHD, CI, DM and CR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P<0.01). The level of RLP-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G and VLDL-C ( P<0.01, P<0.05).
ConclusionsRLP-C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new marker to assess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metabolic diseases related to atherosclerosis.
脂蛋白残粒(remnant lipoprotein, RLP)又称富含三酰甘油(TG)脂蛋白(TRL)残粒, 是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经脂蛋白脂肪酶(LPL)水解逐渐失去TG、磷脂、载脂蛋白A(apo A)和载脂蛋白C(apo C), 转变为富含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载脂蛋白E(apo E)的较小颗粒。许多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RLP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CHD)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有证据表明, 血浆TG水平升高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性CHD的危险性增高, 但仍不能证实TG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2]。简单测定血浆TG含量, 不能将RLP中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非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分相分离, 而RLP对CHD危险的评价优于总TG。为了解RLP-胆固醇(RLP-C)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应用价值以及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CHD、脑梗死(CI) 、2型糖尿病(DM)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以及无脂类代谢紊乱的正常对照者的血清RLP-C含量。
正常对照组均为本院健康体检者, 经血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测定、胸片、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正常和无各种慢性疾病, 共40名, 其中男20名, 女20名, 年龄45~62岁; CHD组为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HD的患者, 共40例, 其中男19例, 女21例, 年龄33~78岁; CI组为临床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CI患者, 共40例, 其中男19例, 女21例, 年龄41~78岁; DM组为临床确诊的2型DM患者, 共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40~77岁; CRF组为临床确诊的CRF患者, 共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2~75岁。
各组研究对象均于空腹12 h后抽取前臂肘静脉血2 mL, 4 000 r/min离心2 min后, 分离血清置于-20 ℃保存待检。
1. 试剂 RLP-C免疫沉淀分离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试剂盒组成包括载脂蛋白B-100(apo B100)和apo A-I单克隆抗体和促进剂的前处理液; 试剂1(R1)含有LPL、过氧化物酶、对-羟基苯甲酸、4-氨基安替比林和缓冲液; 试剂2(R2)含胆固醇氧化酶、缓冲液和非反应性填充物及稳定剂。
2. 免疫沉淀分离法测定RLP-C (1) 原理:含有apo B100和apo A-I单克隆抗体和促进剂的混合液与待测血浆或血清中含有apo B100和apo A-I抗原的脂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剩余的与抗体未结合的部分主要是CM残粒和VLDL残粒, 总称RLP; 用胆固醇酶法测定RLP中胆固醇的含量来衡量RLP的多少; (2) 方法:将新鲜的血浆或血清15 μ L加90 μ L前处理液混合, 混匀后在室温放置30 min, 用4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 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上清液中的胆固醇浓度, 具体参数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
3. 其他血脂指标测定 TG用磷酸甘油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终点比色法测定, 总胆固醇(TC)用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终点比色法测定, 两者的试剂均由北京普瑞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直接酶法测定, 试剂由日本和光医药株式会社提供; VLDL胆固醇(VLDL-C)按公式VLDL-C=TC-HDL-C-LDL-C计算; apo A-I和apo B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试剂由上海东方顺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血脂指标的测定都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CHD组、CI组、DM组和CRF组患者的RLP-C、TG、V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1), HDL-C和apo A-I水平明显下降(P< 0.01), 而TC和LDL-C无变化。CHD组和CI组RLP-C/TC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DM组和CRF组的RLP-C/TC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CHD组、CI组和DM组的apo 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CHD组和CI组RLP-C/TG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P< 0.05), 而DM组和CRF组RLP-C/TG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变化。见表1。
![]() | 表1 各组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水平( |
正常对照组的RLP-C与RLP-C/TC、RLP-C/TG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833, P=0.000; r=0.606, P=0.000]。CHD组的RLP-C与RLP-C/TC、RLP-C/TG 、TG、HDL-C、VLDL-C显著相关(r=0.698, P=0.000; r=0.512, P=0.001; r=0.350, P=0.031; r=0.399, P=0.030; r=0.320, P=0.044)。CI组的RLP-C与RLP-C/TC、RLP-C/TG、TG、HDL-C、VLDL-C、apo A-I显著相关(r=0.295, P=0.014; r=0.348, P=0.028; r=0.425, P=0.026; r=0.550, P=0.030; r=0.220, P=0.016; r=0.389, P=0.013); DM组的RLP-C与RLP-C/TC、RPL-C/TG、TG、HDL-C、VLDL-C显著相关(r=0.585, P=0.000; r=0.455, P=0.003; r=0.410, P=0.030; r=0.489, P=0.001; r=0.380, P=0.012)。CRF组的RLP-C与 RLP-C/TC、TG、VLDL-C、apo A-I显著相关(r=0.380, P=0.038; r=0.164, P=0.036; r=0.144, P=0.043; r=0.431, P=0.017)。
CHD目前仍然是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将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DM、早发CHD家族史、LDL-C升高、HDL-C降低作为CHD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还包括TG、脂蛋白(a)[Lp(a)] 、小而密的LDL-C(sdLDL-C)和TLP水平的升高[3]。但是高TG血症仍无法独立而确切的预测CHD事件, 现有的TG测定方法也无法将TLP中致动脉粥样硬化成分与非致动脉粥样硬化成分区分出来。近年来, 随着对RLP的深入了解, RLP-C测定的临床意义日趋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 RLP-C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中显著增加。而且从动脉粥样斑块中分离出的脂蛋白在结构上也与RLP相似。因此RLP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由于RLP在代谢过程中被迅速清除或转变为LDL-C而不易被检测, 而运用免疫分离法检测的RLP-C具有RLP残粒的特点, 因此临床多用RLP-C检测表示RLP。
本研究结果显示, CHD、CI、2型DM及CRF患者RLP-C水平、RLP-C/TG和RLP-C/TC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CHD患者血清RLP-C水平升高, 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TG水解的LPL活性降低, 使VLDL颗粒清除障碍, VLDL的过剩使LDL的结合位点饱和, 可进一步导致CM聚集和餐后脂蛋白的清除减慢, 最终导致高TG血症和血清RLP-C水平升高。有研究表明, 高浓度血清RLP-C可能是影响CHD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4, 5]。CI患者血清RLP-C水平升高, 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清TG、VLDL水平的升高, 同时LPL活性降低, 导致TG水解障碍, VLDL颗粒清除减慢, 血清RLP-C水平升高。血清高浓度的TG和RLP-C 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进程, 从而导致了CI的发生。
2型DM患者血清RLP-C升高, 可能是由于LPL是一种胰岛素敏感酶, 受胰岛素的调节[6], 而LPL是RLP产生的关键酶, 2型DM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 不仅影响了TC、TG的清除, 还显著影响了LPL的含量和活性, 导致RLP数量的增加, 从而通过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见高水平的RLP-C能增加DM患者CHR的发病率。有研究发现, 在2型DM患者中, 无论有无血管病变, 血清RLP-C水平均显著升高, 且伴有血管病变的2型DM患者比单纯2型DM患者血清RLP-C水平更高, 表明高浓度的RLP-C与2型DM患者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 且与2型DM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7, 8],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CRF患者血清RLP-C升高, 则可能是由于尿毒症患者毒素、胰岛素的代谢异常等因素造成TG的水解酶LPL活性降低, 使得VLDL清除障碍, 最终导致高TG血症和血清RLP-C水平升高, 血清高浓度的RLP-C可能是CRF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 CRF血液透析患者RLP-C水平升高, 且伴发CHD者RLP-C变化更为显著[9], 提示RLP-C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强有力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 CHD组、CI组、DM组和CRF组患者RLP-C/TC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TC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由于RLP-C表示的是RLP中胆固醇的含量, 所以RLP-C与TC的关系是一种总体与部分关系, TC不变, RLP-C升高, 则RLP-C/TC比值升高。这说明在TC浓度正常的CHD、CI、DM和CRF患者中, 单独测定TC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但若同时测定RLP-C的水平, 通过RLP-C水平和RLP-C/TC比值的升高, 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严重程度; 同时也说明在胆固醇浓度正常的人群, RLP-C水平的升高可作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CHD组和CI组患者的RLP-C和TG均显著升高, 且RLP-C/TG的变化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CHD和CI患者中RLP-C升高的幅度比TG升高的幅度更大。在DM组和CRF组中, 虽然两者的RLP-C与TG水平均显著升高, 但RLP-C/TG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在DM组和CRF组中RLP-C和TG升高的幅度一致。这说明RLP-C比TG更能敏感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本研究4组患者, RLP-C水平与RLP-C/TC、RLP-C/TG、TG、和VLDL-C均显著相关。说明RLP-C水平的升高与TG、VLDL-C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即血TG和VLDL浓度的升高可能是RLP-C升高的原因之一。血清RLP-C水平升高的程度似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病情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本研究证实, RLP-C水平的升高与TG、sdLDL-C水平升高, HDL-C水平下降一样, 可独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 RLP-C可作为新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指标应用于临床。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