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散点图的改变
吴梓文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作者简介:吴梓文,女,1986年生,学士,技师,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感染EB病毒(EBV)的患儿淋巴细胞异常散点图,探讨其在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4月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EBV及是否出现异常散点图进行分组,观察两者间的联系。结果 研究期间102例患儿进入分析,年龄0~11岁。其中 抗EBV抗体阳性者45例,淋巴细胞特殊异常形态者45例,以上2项均阳性患者31例。采用4格表卡方检验得出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者与淋巴细胞群异常者抗EBV抗体阳性率是不相等的( P<0.01)。结论 血液分析仪中散点图对于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在诊断EBV病毒的急性感染时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关键词: EB病毒; 异常淋巴细胞; 散点图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3-0210-03
Changes of lymphocyte scatter plot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WU Ziwen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catter plot of atypical lymphocyte in children with Epstein-Barr virus (EBV)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sease.Methods The infected children treated in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10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infection of EBV and the typical scatter plot, the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The relation of the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re were 102 children aged 0 to 11 years old in the study. The anti-EBV antibody positive group included 45 cases, and the scatter plot of atypical lymphocyte group included 45 cases. Both anti-EBV antibody positive and scatter plot of atypical lymphocyte group included 31 cases. Through the chi-square test, the difference of the anti-EBV antibody positive rate between children who had atypical lymphocyte and children who had normal peripheral blood cells was detected ( P<0.01).Conclusions The scatter plot in hematology analyzer for the detection of atypical lymphocyte has important secondary significance when diagnosing the acute EBV infection.

Keyword: Epstein-Barr virus; Atypical lymphocyte; Scatter plot
引言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1]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 其中大多数感染发生在未成年人中, 近年来其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此类疾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 且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 易漏诊、误诊[2], 故诊断时较为依赖辅助实验室检查。本研究欲通过检测患儿外周血时发现的特征性散点图差异探讨其在EBV感染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以期为在疾病中应用相关诊断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大、肝大、脾大; 原发性E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满足下列2条中任1项:(1)抗EB病毒核衣壳抗体IgM(抗EBV-CA-IgM)和抗EB病毒核衣壳抗体IgG(抗EBV-CA-IgG)阳性, 且抗EB病毒核抗原抗体IgG(抗EBV-NA-IgG)阴性; (2)抗EBV-CA-IgM阴性, 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 且为低亲合力抗体。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病毒感染[3]

二、研究对象

2010年1~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患儿, 满足纳入条件患儿102例, 其中男71例, 女31例 , 年龄0~11岁。

三、纳入条件

同时检测外周血常规(伴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抗EBV抗体2项指标的患儿。

其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标准为超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高值10.0× 109/L的数据。

四、资料提取

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 辅助检查:外周血常规、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复诊时间及预后。

五、危险因素分析

观察抗EBV抗体阳性的患儿外周血是否具有异型淋巴细胞特征; 针对有形态异常者进行队列研究。

六、统计学方法

χ 2四格表检验; 计算RR(相对危险度)=(a/a+b)/(c/c+d)

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满足纳入条件患儿共102例, 按抗EBV抗体及外周血细胞散点图结果进行分组。其中抗EBV抗体阳性者45例, 年龄中位数2岁, 白细胞计数均值20.13× 109/L; 淋巴细胞异常形态者45例, 年龄中位数1岁, 白细胞计数均值20.27× 109/L; 以上2项均阳性患者31例, 年龄中位数1岁, 白细胞计数均值22.07× 109/L; 其中20例患儿进行了肝功能生化检测, 10例(50%)伴不同程度的ALT/AST值升高。

二、对被检测的102例标本进行统计分析, 未见淋巴细胞群特殊异常形态者57例, 占检测总数的55.9% , 仪器提示有异常者45例, 占检测总数的44.1% 。45例全部进行了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检测和手工镜检。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对手工分类结果进行分析, 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 者结果判为阳性。45例中43例镜检阳性, 另2例检出了原始细胞(后证实均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得出仪器对于异常淋巴细胞检出能力的阳性预测值为95.6%。另外也选取了部分未见外周血细胞散点图异常患儿的血涂片进行显微镜复检, 结果两者的符合率达到100%。

三、就上述数据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得出结果, 见表1。由此得出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者与淋巴细胞群特殊异常形态者抗EBV抗体阳性率是不相等的。

表1 患儿检验情况汇总

四、 计算外周血细胞淋巴细胞群异常形态者对于急性EBV感染的相对危险度RR=2.80, 说明淋巴细胞异常形态者诊断为EBV感染的概率是无特殊形态异常者的2.8倍。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在婴儿中较少见。患儿可出现发热, 皮疹, 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等临床症状, 外周血中白细胞增高, 其中异常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可达10%~25%)[4]

病程中出现的异常淋巴细胞形态的改变归因于细胞在病毒的刺激下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 细胞核体积也增大, 细胞浆颜色加深, 出现空泡等, 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存在明显不同。

本次调查结果可发现, EBV病毒急性感染伴淋巴细胞形态异常多见于0~2岁幼儿。周围淋巴器官如淋巴结、扁桃体等在出生数月后才逐步发育完善, 此过程中若被细菌、病毒等抗原刺激易发生增殖、分化, 产生大量免疫效应细胞, 免疫应答促使淋巴结及扁桃体肿大[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免疫应答过程强度会渐渐减弱, 以致症状较不明显。

本院血常规检测使用Sysmex XS-800i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用了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原理结合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技术对血细胞进行检测, 通过半导体激光照射被检细胞内部, 如核和颗粒, 侧向荧光反映细胞内DNA和RNA的含量, 提高了细胞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并用散点图(X轴表示侧向荧光的强度, Y轴表示侧向散射光的强度)和直方图直观表示。若淋巴细胞越幼稚、核越大; 越幼稚、细胞浆越少, 浆内的RNA/DNA含量则越高; 代谢越强, RNA染色越深, 荧光越强。故正常淋巴细胞常集中在散点图的左下角(见图1)。而在异常淋巴细胞即幼稚或原始淋巴细胞产生时, 细胞的大小、核结构及胞内颗粒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以至于外周血细胞散点图上出现淋巴细胞群“ 拖尾” 的现象(见图2)。由图可见患儿血细胞检测散点图的特殊排列明显异于正常图形:异常淋巴细胞集中在图形的上部1/2处, 细胞体积明显大于正常淋巴细胞, 荧光强度也较正常淋巴细胞略强。跟踪调查符合条件患者的散点图发现:该特异的散点图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且对症治疗后, 患者图形明显趋于正常(见图3), 异常淋巴细胞群逐渐消失。可见散点图的分布对EBV病毒的急性感染诊断有较重要的辅助意义。若在日常血常规检测中及时发现存在相关特异散点图形的患儿, 可提示临床EB病毒的感染相对风险, 对病毒感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对症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图1 正常淋巴细胞在散点图中的位置

图2 异常淋巴细胞在散点图的位置

图3 患者预后的细胞散点图

仪器检测与手工镜检结果比较可反映出血常规分析仪对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具有较好的临床提示作用, 有较高的一致性。虽然血液分析仪对异常淋巴细胞检出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手工镜检作为异常淋巴细胞检测的“ 金标准” , 目前为止尚无法完全被取代。而EBV抗体检测也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确诊环节。若今后临床医生可综合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共同参考, 相信对于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1)由于临床医生开具检验项目的局限性, 本次纳入的对象仅限于白细胞升高的群体, 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2)手工异常细胞计数有主观个体差异性; (3)本次试验只在部分患儿中进行了与手工镜检的比较, 需要进一步扩展至每一个样本。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Dias EP, Rocha ML, Carvalho MO, et al. 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in recurrent tonsillitis[J].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09, 75(1): 30-34. [本文引用:1]
[2] 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52-357. [本文引用:1]
[3] 谢正德. 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22): 1759-1760. [本文引用:1]
[4] 杨思源. 实用儿科手册[M]. 第1版.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2: 160-161. [本文引用:1]
[5] 王金茂, 冯京生, 周作民, . 组织胚胎学[M]. 第5版. 江苏: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3-8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