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OC曲线评价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
张志哲, 黄青枝, 吴会红, 李日华, 宋朝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22

作者简介:张志哲,男,1964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血型免疫学和临床输血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O型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价值。

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704例夫妻血型不同的O型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用红细胞(RBC)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RBC抗体放散试验、血清游离抗体测定等3项试验确定患儿是否患有HDN,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升高,HDN的发生率也增加,HDN患儿母亲产前血清IgG抗A(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 2。

结论

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测定对早期诊断HDN有一定的价值,建议以1∶128为诊断临界点。

关键词: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IgG抗A(B); 新生儿溶血病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1)05-0338-02
ApplicationvalueofROCcurveintheevaluationofprenatalIgGanti-A(B)titertestsforearlydiagnosisofABOhemolyticdiseaseofnewborn
ZHANGZhizhe, HUANGQingzhi, WUHuihong, LIRihua, SONGChaorong
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GuangxiMedicalUniversity,GuangxiNanning 5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value of the O type prenatal serum IgG anti-A (B) titer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

Methods

O type prenatal serum IgG anti-A (B) titers of 704 couples with different blood group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icrocolumn gel test. By red blood cell (RBC)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RBC antibody elution test and serum free antibody assay, the newborns were diagnosed with HDN or not.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When prenatal serum IgG anti-A (B) titers increas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HDN was also increased. In prenatal serum IgG anti-A (B) mothers with HDN newborns,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was 0.869 2.

Conclusions

Prenatal serum IgG anti-A (B) titer determination is valuabl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DN,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1∶128 for the diagnosis critical point.

Keywor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gG anti-A(B);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的一种自限性、免疫性、与溶血有关的综合征。可引起早产、流产、死胎、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出现残疾、死亡,常见的有ABO HDN和Rh HDN,在我国新生儿血型不合的溶血病中以ABO HDN发病率最高[ 1]。孕妇体内IgG抗A(B)抗体的效价与ABO HDN的关系已有报道,我们应用微柱凝胶法检测704例夫妇血型不同(丈夫为A、B或AB型,孕妇是O型)的产前孕妇IgG抗A(B)效价,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综合评价其对早期判断HDN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经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检查的孕妇704例,年龄22~37岁,所有孕妇均无肝、肾、血液等方面疾病,无输血史,B超检查胎儿无水肿,胎盘、羊水无异常,ABO血型均为O型(丈夫血型为A、B或AB型),孕周28~38周时抽静脉血检测IgG抗A(B)效价,对已分娩的新生儿采血样进行HDN相关检验。

二、试剂和仪器

抗人球蛋白试剂;ABO标准细胞;0.2 mol/L二巯基乙醇(上海血微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微柱凝胶检测系统包括孵育器、离心机、微柱凝胶卡(瑞士达亚美提供)。

三、方法

1. IgG抗A(B)效价的检测 孕妇待检血清与0.2 mol/L的二巯基乙醇等量混合,37 ℃水浴1 h后行倍比稀释(1∶32、1∶64、1∶128、1∶256、1∶512),依次将稀释血清50 mL加入标记的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中,再加入50 mL A型或B型0.5%红细胞(RBC)悬液,37 ℃孵育10 min后离心10 min,观察结果。RBC凝集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为阳性结果,RBC完全沉降到管底为阴性结果。

2.HDN的诊断 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母婴血型不合;患儿溶血3项试验,即RBC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或RBC抗体放散试验及/或血清游离抗体测定阳性;临床表现有溶血、黄疸、贫血等症状,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ORCH、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等疾病[ 2]

四、统计学方法

ROC曲线下面积计算及检验使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704例孕妇IgG抗A(B)效价的检测结果见 表1

表1 704例孕妇IgG抗A(B)效价检测结果

孕妇IgG抗A(B)效价的检测结果ROC曲线见 图1

图1 孕妇IgG抗A(B)效价检测结果ROC曲线图

曲线下面积为0.869 2, u=25.708, P<0.01,左上角最高切点在1∶128和1∶256之间,以1∶128为临界时敏感性60.56%,特异性96.19%,阳性预测值60.56%,阴性预测值82.14%。

讨 论

ABO HDN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ABO血型不合,当绒毛膜破坏、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能使母体血窦开放时,胎儿血液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IgG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RBC,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水肿、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严重的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死亡。

本研究表明,在夫妻血型不合而女方为O型的妊娠中,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升高,ABO HDN的发生率也增加,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3, 4],这是因为随着母体抗体效价升高,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机会增大,当抗体效价升高超过机体的保护机制时导致ABO HDN发生。所以对孕妇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可预测ABO HDN。

微柱凝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游离RBC和凝集RBC通过具有分子筛作用的凝胶介质时的不同表现,以判断免疫反应,具有结果准确、敏感性高、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等优点。评价诊断价值的2个最基本指标是敏感性和特异性,ROC曲线是以每一个检测结果作为可能的诊断界值,以相应的敏感性为纵坐标,1-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曲线下面积大小表明准确度的大小,这种用构图来确定诊断性试验临界的方法,比较好地揭示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相互关系[ 5]。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试验,根据Swets的判断标准,面积<0.5,没有诊断价值;面积在0.5~0.7之间,有较低的准确性;面积在0.7~0.9之间,有一定的准确性;面积>0.9,有较高的准确性。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产前IgG抗A(B)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 2,提示指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建议采用IgG A(B)抗体效价1∶128作为ABO HDN临床诊断临界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周晓丽, 张琼枝, 杨春芳, . 125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J] .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4): 8-10. [本文引用:1]
[2] 金汉珍, 黄律珉, 官希古.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649-653. [本文引用:1]
[3] 王云英, 李兴禄, 陈安明. 动态监测孕妇抗体效价的意义[J] . 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4): 229-230. [本文引用:1]
[4] 魏晓萍, 王明真, 付军, . 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O血型和ABO溶血的关系[J] .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4, 15(1): 25-27. [本文引用:1]
[5] 王敬瀚. ROC曲线在临床医学诊断实验中的应用[J] .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8, 16(2): 175-17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