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至2009年度上海市糖化血红蛋白项目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王美娟, 居漪, 唐立萍, 欧元祝, 虞啸炫, 李卿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上海 200126

作者简介:王美娟,女,1961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质量控制工作。

通讯作者:居 漪,联系电话:021-683163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2008~2009年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项目室间质评结果,为提高HbA1c检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09年参加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HbA1c室间质评医院的4次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上海市开展糖化血红蛋白室间质评的医院数从2008年122家增加至2009年178家,合格率从2008年96.7%增加到2009年98.9%。部分的调查结果离散度>10%[2008年第1次的低压液相(LPLC)1号样本(10.8%)、免疫比浊法2份人新鲜全血样本(15.4%和15.9%);2008年第2次的免疫比浊法2号样本(10.5%);2009年第1次的微粒色谱法2号样本(10.3%);2009年第2次的微粒色谱法2号样本(11.0%)和免疫比浊法1号样本(10.0%)]。经过质控管理,至2009年第2次调查,整体的平均变异系数( CV)有明显改进,人新鲜全血样本各检测系统的结果无明显差异,除微粒色谱法外,符合率达到100%。结论 通过加强质控管理,开展HbA1c标准化工作,推动HbA1c检测结果的准确、可比,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室间质评;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11-0891-06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results for HbA1c from 2008 to 2009 in Shanghai
WANG Meijuan, JU Yi, TANG Liping, OU Yuanzhu, YU Xiaoxuan, LI Qing
Shanghai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Shanghai 20012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results for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from 2008 to 2009 in Shanghai,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HbA1c determination quality.Methods 4 EQA results of the hospitals which participated in the HbA1c EQA organized by Shanghai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EQA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 number of hospital participating in the HbA1c EQA organized by Shanghai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increased from 122 in 2008 to 178 in 2009,and th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from 96.7% in 2008 to 98.9% in 2009. The dispersion of partial results was over 10%. The dispersion of the first sample by low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LPLC) method was 10.8%, and the dispersions of the two fresh blood samples by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 were 15.4% and 15.9% respectively for the first time survey in 2008. The dispersion of the second sample by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 was 10.5% for the second time survey in 2008. The dispersion of the second sample by particulate chromatography method was 10.3% for the first time survey in 2009,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second sample by particulate chromatography method and the first sample by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 was 11.0% and 10.0% respectively for the second time survey in 2009.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 CV) had improved markedly until the second time survey in 2009 by th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human fresh blood samples analyzed with different analytical system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had reached 100% except for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particulate chromatography method.Conclusions The accuracy and comparability of results for HbA1c will be improved by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and it will provide the credible diagnostic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Diabetes mellitus

目前,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临床上已成为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提高临床HbA1c的检测水平,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在2007年对全市医院进行HbA1c项目检测质量调查, 并于2008年起开展了全市室间质评工作, 至今已进行4次室间质评调查。为了更好地应用HbA1c的结果, 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数据, 我们就2008~2009年度4次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样本来源

2008年第1次室间质评1号和2号样本为商品化质控品, 用于高效液相层析(HPLC)法和低压液相层析(LPLC)法; 3号和4号样本为人新鲜全血, 用于微粒色谱法和免疫荧光法2种即时检验(POCT)方法以及免疫比浊法。2008年第2次和2009年第1次室间质评的1号和2号样本均为质控品, 用于全部检测方法; 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的1号和2号样本为质控品, 3号样本为人新鲜全血, 用于全部检测方法。

二、质控品的发放

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统一时间发放, 各医院实验室按照患者样本同样的操作要求检测, 并在3 d内上报结果。

三、统计依据

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 主要分为HPLC法和LPLC法、微粒色谱法、免疫荧光法、免疫比浊法以及由于上报的信息不全未作统计的其他方法。

四、评价方法

参照2007年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的能力比对要求(靶值± 15%), 确定上海市2008年和2009年的室间质评标准为方法组均值± 20%, 方法组均值为剔除3 s后的均值。判断每份调查品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按符合数所占总数比例算出得分。2008年第1次、第2次和2009年第1次室间质评得分50%为合格; 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得分60%以上为合格。得分100%为优秀。

得分= 符合项目数所做的总项目数× 100%

结 果

一、2008~2009年度上海市开展HbA1c室间质评的医院数和合格率见表1

表1 2008~2009年4次室间质评参加医院数和合格率

二、2008~2009年度HbA1c各检测方法的结果见表2

表2 2008~2009年4次室间质评各检测方法的结果汇总

三、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HPLC法和LPLC法按检测系统分组的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HPLC法和LPLC法按检测系统统计结果汇总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葡萄糖水平(血、尿、糖耐量)检查、胰岛素及C肽检查、HbA1c检查和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

HbAlc是血红蛋白与糖类(如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或1, 6-二磷酸果糖)经非酶促缓慢反应结合而成的。血红蛋白A1(HbA1)由HbA1a、HBA1b、HbA1c组成, 其中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 约占HbA1 的70%~90%。HbA1c积累并持续于红细胞120 d的生命周期中, 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 能够反映测定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美国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分别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治疗, 控制平均血糖水平, 控制HbA1c< 7.0%可以有效地治疗糖尿病[1], 可以大大降低如视网膜疾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性。由此可见, HbA1c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

HbA1c检测方法很多, 上海地区临床实验室HbA1c的检测方法主要有HPLC法(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层析)、LPLC法、免疫法、酶法、POCT方法(微粒色谱法、免疫荧光法)和电泳, 涉及30多个产品。

HbA1c测定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HbA1c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可见2008年第1次、第2次和2009年第1次室间质评为2个样本, 得分50%为合格, 总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9.0%、99.4%, 有逐步提高的趋势; 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为3个样本, 得分60%为合格, 合格率为98.8%。参加室间质评的实验室数2年增加了约30%, 说明各实验室对HbA1c测定质量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从表2来看, 2008~2009年度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除2008年第1次的免疫比浊法为80%和75%、2009年第2次的微粒色谱法为89.5%和89.5%外, 其余均在90%以上, 且2009年HPLC法和LPLC法的2次和免疫荧光法的4次质评符合率均达到100%。从离散度看, 各组的CV﹥10%有:2008年第1次的LPLC法1号样本(10.8%)、免疫比浊法2份人新鲜全血样本(15.4%和15.9%); 2008年第2次的免疫比浊法2号样本(10.5%); 2009年第1次的微粒色谱法2号样本(10.3%); 2009年第2次的微粒色谱法2号样本(11.0%)和免疫比浊法1号样本(10.0%)。在2009年第2次中LPLC法CV降低为< 6%; 免疫比浊法虽有所改善, 但该检测方法性能决定了其有较大的离散度, 对人新鲜全血的结果CV降低为6.4%,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 3]

检测方法的性能(精密度和准确度等)、调查品的性质和操作的规范性, 特别是HbA1c的POCT方法对人员的要求较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室间质评结果。微粒色谱法人全血样本CV由2008年第1次的5.6%增高到2009年第2次的9.6%, 原因之一可能与参加调查的数量由40家实验室减少到19家相关。免疫荧光法也由原来的11家减少至3家实验室, 而使用HPLC法和LPLC法的实验室分别从2008年第1次室间质评的38家和13家增加到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的65家和56家。由此可见, 上海地区实验室检测HbA1c选用的方法取向, 更倾向于选择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性能更好的检测方法。

基体效应在处理过的样本中普遍存在, 在HbA1c检测中也不例外。由于HbA1c检测方法较多且差异较大, 2008年第1次的室间质评的1号和2号样本(质控品)对POCT方法不适用, 因此, 选用的3号和4号样本为人新鲜全血样本。从表2来看, 2008年第2次的LPLC法1号样本和微粒色谱法2号样本, 2009年第2次的Primus方法2号样本, 方法组均值与其他各组有明显差异。这提示我们在选用室间质评样本时尽可能把基体效应降低到最小, 尽可能使用人新鲜全血。为此, 2009年第2次质评中我们增加的3号样本为正常浓度水平人新鲜全血, 全部方法组的均值无明显差异。由于较难获取大量的异常浓度水平人新鲜全血, 尚未进行调查, 今后将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 完善质评程序。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检测新鲜血样本其结果在理论上应基本一致, 但事实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2、3), 尽管这差异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特别是微粒色谱法。有报道[4] 对8种检测HbA1c的POCT产品进行了研究, 仅2种通过了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调查。这也说明不同的检测方法确实存在差异。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取决于所测物质及所用方法。HbA1c是非均一的物质, 可与葡萄糖结合位点有多个,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测量到物质也不同。按检测方法原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化血红蛋白的电荷不同, 如离子交换层析和电泳; 另一类是基于血红蛋白上糖化基团的结构特点, 如亲和层析和免疫方法。但是, 在这些检测方法中, 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方法检测葡萄糖仅与Hb的N末端缬氨酸结合的部分, 亲和层析法检测Hb所有可与葡萄糖结合的部分, 而不同品牌的免疫方法试剂检测Hb的抗原决定簇会有不同。因而,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的HbA1c值会存在差异。不同的仪器采用不同的原理方法, 使用不同来源的试剂、校准品, 构成各自独立的检测系统, 且各个检测系统的灵敏度不同, 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重复性都有所差异。因此, HbA1c检测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HbA1c检测标准化主要有两大组织— — IFCC和NGSP。临床上现在使用的方法主要以NGSP为标准, 检测值趋向统一、具有可比性, 但是, 该方法存在着非特异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IFCC的标准化工作则明确了HbA1c的定义、参考方法、参考物质, 并由13家参考实验室组成的网络进行此项工作, 本实验室也加入到IFCC的标准化工作中。相信随着我国对HbA1c实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视和提高, 通过HbA1c标准化来解决这些差异, 使我国的HbA1c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把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减少到最低。

操作的规范化是做好检测工作重要环节。在对实验室的现场检查中发现, 部分检测仪器未按操作规程要求定期进行校正和维护保养, 有的检测方法自身没有校准功能, 有些实验室层析柱过度使用, 有些不使用校准品校准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同一检测方法间结果的离散度增大。对此, 我们加强了HbA1c检测的相关知识培训, 包括HbA1c检测原理、标准化和质量要求等, 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免疫比浊法组, 2008年第1次室间质评中正常人新鲜全血样本的CV> 15%, 符合率< 80%, 2009年第2次CV下降为6.4%, 符合率达到100%。这说明正确及时校准、严格规范操作, 对降低人为因素, 提高检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室间质评是检验检测项目准确性的方法之一, 室内质控则是确认HbA1c检测结果的精密和准确的重要基础。美国对HbA1c检测要求包括参加能力比对计划、检测的批内CV< 5%(最佳为3%)、每次检测应同时检测2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品并以HbA1c形式报告结果。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对上海地区实验室的HbA1c检测质量管理始于2006年底, 在选择了合适的HbA1c质控品后, 于2008年正式开展室内质控工作。同时, 针对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培训, 颇有成效。但是,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问题仍然存在, 这也需要大力宣贯。从上报数据发现, 结果输入错误、检测方法选择错误等粗心差错时有出现, 造成结果无法统计, 或离散度增加, 均值出现偏倚。无法列入统计的另外的影响因素是同一检测方法参加实验室数过少、某检测方法最新型号仪器成分分离能力与其他型号不同而造成检测结果的较大差异问题。

随着使用HPLC法和LPLC法的实验室数增加, 可以将各检测系统进行独立统计。表3是2009年第2次室间质评HPLC法和LPLC法按检测系统统计结果的汇总, HPLC法分为Biorad、Tosoh、Arkray、Primus、Jokoh 5组, LPLC法分为Biorad和Drew 2组。目的是为了了解HPLC法和LPLC法不同检测系统对室间调查品基质效应所引起的偏倚、各组的CV和符合率。结果显示, 整体的平均CV有所下降。特别是人新鲜全血样本各检测系统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符合率达到100%。这一方面说明各实验室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为提高室间质评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切实的依据。2010年度对HbA1c检测的质量要求将提高到组均值± 15%。

从2008~2009年的4次室间质评来看各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有所提高, 对比2008年美国CAP公布的HbA1c调查结果, 其检测均值与NGSP 的HbA1c低、中、高靶值的差异分别为0.3%、0.6%和0.9%; 超过90%实验室方法之间的差异≤ 0.5%[2]。因此, 我们在HbA1c的质量管理上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希望通过开展HbA1c标准化工作, 进一步推动HbA1c检测结果的准确、可比,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Tests of glycemia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3, 26(Suppl): S106-S108. [本文引用:1]
[2]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 GH-2a 2008 Summary [EB/OL]. http://www.ngsp.org/CAPdata.asp,2010-04-09. [本文引用:2]
[3] Shiesh SC, Wiedmeyer HM, Kao JT, et al. Proficiency testing of HbA1c: a 4-year experience in Taiwan and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J]. Clin Chem, 2009, 55(10): 1876-1880. [本文引用:1]
[4] Lenters-Westra E, Slingerland RJ. Six of eight hemoglobin A1c point-of-care instruments do not meet the general accepted analytical performance criteria[J]. Clin Chem, 2010, 56(1): 44-5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