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查在抗磷脂综合征中的应用
唐宁, 刘玲玲, 夏汛生, 张碧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湖北 武汉 430030

作者简介:唐 宁,男,1980年生,学士,技师,主要从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工作。

摘要
目的

了解凝血指标与抗磷脂综合征(APS)的相关性,评价其在APS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疑似APS患者共155例,根据2006年最新修正的APS诊断标准判别APS患者41例,非APS患者114例,检测所有患者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血小板(PLT)计数、稀释凝血酶原时间(dPT)等凝血指标,分析其与APS的相关性。

结果

APS患者与非APS患者间AT、PLG、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狼疮抗凝物(LA)阳性的APS患者与非APS患者间dP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DD水平及dPT结果与APS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临床上APS血栓形成的评价。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 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09-0679-03
Application of coagulation tests in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TANG Ning, LIU Lingling, XIA Xunsheng, ZHANG Biyu.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agulation tests in diagnosis of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Methods

D-dimer(DD), anti-thrombin(AT), plasminogen(PLG), platelet(PLT)count and diluent prothrombin time(dPT) were determined in 41 APS cases and 114 non-APS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ydney revised criteria in 2006.

Results

The level of AT, PLG and PLT count between APS and non-APS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DD and positive rates of dP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s

The DD and dPT are associated with APS, and would be helpful in evaluating the thrombosis of APS.

Keyword: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Thrombosis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以动脉或静脉血栓及/或妊娠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且患者血浆中存在抗磷脂-蛋白自身抗体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2006年最新修正的APS实验室标准中包括对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β 2糖蛋白I(β 2GPI)抗体3种抗磷脂抗体(APL)的检测[1, 2]。对于APS患者, 评价其凝血状态有助于血栓形成的防治。本研究通过检测疑似APS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血小板(PLT)计数、稀释凝血酶原时间(dPT)等指标, 了解其凝血状态, 评价这些指标对APS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仪器与试剂

凝血指标检测使用美国IL公司的ACL TOP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 ACA、抗β 2GPI抗体检测使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 PLT计数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的KX-21血液分析仪。

二、对象与标本

1.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同济医院就诊的疑似APS患者155例, 其中男52例, 女103例, 年龄16~70岁。

2. 采集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3 mL, 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4 cm)离心10 min, 获得血浆检测凝血指标; 采集促凝静脉血5 mL, 3 000 r/min离心(离心半径为4 cm)10 min, 获得血清检测ACA; 采集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静脉血2 mL, 检测PLT。

三、方法

1. 检测受试对象的ACA、抗β 2GPI抗体(ELISA)、LA(改良Russell蝰蛇毒稀释试验), 结合其临床表现, 根据2006年最新修正的 Sydney APS临床诊断标准, 将对象分为APS组和非APS组。

2. 采用血凝仪检测受试对象的凝血指标, 包括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 分别反映机体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状态。

3. 检测LA阳性的受试对象在不同CaCl2溶液浓度水平的dPT 分别在4管4 mL蒸馏水中加入0.2 mL人重组组织因子溶液(PT)试剂, 再分别溶入0.004 4、0.008 8、0.013 2、0.017 6 g无水CaCl2, 配置成CaCl2终浓度为5、10、15、20 mmol/L的dPT检测试剂, 结果判断标准如下:若5 mmol/L CaCl2溶液dPT> 20 mmol/L CaCl2溶液dPT, 则dPT阳性, 提示LA存在抗β 2GPI抗体; 若5 mmol/L CaCl2溶液dPT< 20 mmol/L CaCl2溶液dPT, 则dPT阴性, 提示LA不存在抗β 2GPI抗体或正常人。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分类资料做χ 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根据155例对象的临床表现与ACA、抗β 2GPI抗体和LA检查结果, 其中41例为APS患者(表1), 26例血管栓塞病例中临床分别诊断为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4例脑梗死、5例其他部位栓塞, 见表1; 114例非APS患者, 非APS患者分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肺栓塞、炎症等。

表1 41例AP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APS组与非APS组凝血检查结果见表2。2组间仅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受试对象中LA阳性者38例, 其dPT检查结果见表3, 经χ 2检验, APS组与非APS组间dP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PT检查对于APS的诊断敏感性为72.7%, 特异性为75.0%, 阳性预测值为80.0%, 阴性预测值为67.0%。20例dPT试验阳性者中17例ELISA检测抗β 2GPI抗体阳性, 18例dPT试验阴性者中16例抗β 2GPI抗体阴性, 2种方法判断抗β 2GPI抗体存在的一致率为87.0%。

表2 APS组与非APS组DD、PLT、AT、PLG检查结果
表3 APS组与非APS组中LA阳性患者dPT检查结果
讨 论

APS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已被公认是获得性血栓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APS血栓形成的机制包括:(1)APL通过β 2GPI结合到内皮细胞直接激活血管内皮, 促进PLT黏附和血栓形成; (2)激活组织因子途径; (3)抑制蛋白C抗凝途径; (4)抑制前列环素的合成和释放, 促进PLT的激活; (5)抑制纤溶途径和抗凝血酶活性等。但APL导致凝血异常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1. 血管栓塞 在任何组织、器官出现1个或多个动脉、静脉、小血管栓塞事件。栓塞须有明确的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

2. 妊娠意外 1次或多次发生不能解释的妊娠10周以上形态正常的胎儿死亡; 1次或多次发生形态正常的新生儿早产, 原因包括子痫或严重的先兆子痫和胎盘功能不全; 连续3次或更多次发生不能解释的妊娠10周内自发流产, 排除母亲解剖学或激素异常, 及父系和母系染色体异常。

3. LA阳性 2次以上血浆中检出LA, 检测时间间隔12周以上。

4. ACA阳性 2次以上血清或血浆中检出中至高滴度的IgG和/或IgM型ACA, 检测时间间隔12周以上。

本研究根据上述标准判别APS患者, 并分别选择反映凝血、抗凝、纤溶等途径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 以评价其与APS的相关性。1999年的诊断标准中, 曾将PLT减少这一现象列为APS的临床诊断指标之一[3], PLT与APS的血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 PLT活化、聚集并黏附于内皮表面, 逐渐形成血栓[4]。但本研究中PLT减少对于APS患者并不具有显著特异性(P> 0.05), 在2006年的修正标准中, 也已排除了该项目。AT是生理性抗凝标志物, APL可抑制其活性, 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但本研究中APS组与非APS组人群间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这与类似的研究结果相同[5, 6]。PLG是纤溶系统标志物, APL通过抑制激肽释放酶原的激活, 干扰内皮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促进纤溶酶原抑制物的释放, 导致纤溶活性降低并有利于血栓形成, 本研究中2组人群的PLG水平均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D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被认为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动脉、静脉、小血管栓塞十分敏感和有效的指标。有研究显示, 在妊娠血栓和不可解释的流产中, DD检测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 并建议把其作为此类疾病的首选检测指标[7]。而APS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和病态妊娠, 本研究中APS患者与非APS患者的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提示DD含量是监测APS的有价值的凝血指标。

已有研究表明, 抗β 2GPI抗体滴度增高与血栓形成有密切相关性, 同时有文献报道dPT检查可用于判断LA阳性者是否存在抗β 2GPI抗体, 因为存在抗β 2GPI抗体时, 钙离子浓度降低将增强β 2GPI抗原抗体复合物与磷脂表面的亲和力, 竞争性抑制凝血因子与磷脂的结合, 导致dPT延长[2]。而dPT检查相对于免疫学方法检测抗β 2GPI抗体与血栓形成相关性更为可靠。本研究

证实dPT试验与ELISA对判断抗β 2GPI抗体存在较高的一致率, LA阳性的APS患者dP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APS患者(P< 0.05), 表明dPT检查可能有助于APS血栓形成的判断, 但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

APS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仍有待明确, 诊断标准也在不断修正中。由于条件所限, 本研究选择的凝血指标有限, 对APS的凝血状态更为全面的评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Miyakis S, Lockshin MD, Atsumi T,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n update of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definit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J]. J Thromb Haemost, 2006, 4(2): 295-306. [本文引用:1]
[2] Pengo V, Biasiolo A, Pegoraro C, et al. A two-step coagulation test to identify antibeta-glycoprotein I lupus anticoagulants[J]. J Thromb Haemost, 2004, 2(5): 702-707. [本文引用:2]
[3] Wilson WA, Gharavi AE, Koike T,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definit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J]. Arthritis Rheum, 1999, 42(7): 1309-1311. [本文引用:1]
[4] Arnout J, Vermylen J . Current status and implications of autoimmune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in relation to thrombotic disease[J]. J Thromb Haemost, 2003, 1(5): 931-942. [本文引用:1]
[5] Von Land enberg P, Matthias T, Zaech J, et al. Antiprothrombin antibo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loss in patients with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 Am J Reprod Immunol, 2003, 49(1): 51-56. [本文引用:1]
[6] Galli M, Luciani D, Bertolini G, et al. Anti-beta 2-glycoprotein I, antiprothrombin antibodies, and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n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 Blood, 2003, 102(8): 2717-2723. [本文引用:1]
[7] Di Micco P, D'Uva M, Strina I, et al. The role of d-dimer as first marker of thrombophilia in women affected by sterility: implication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diagnosis of thrombophilia induced sterility[J]. J Translat Med, 2004, 2(1): 3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