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冯新青, 曹士德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上海 200031

作者简介:冯新青,女,1964年生,学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并以42名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对照,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3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4、CD4/CD8及NK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05),CD8细胞数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可能是造成患者体内病原体不能完全清除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梅毒;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09)12-0889-02
Research on the levels of cellular immunity of peripheral blood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FENG Xinqing, CAO Shid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Xuhui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cellular immunity of peripheral blood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Methods

The levels of T lymphocytes and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of peripheral blood in 40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were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42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CD3 cell of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and the healthy controls ( P>0.05), and the levels of CD4, CD4/CD8 and NK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 P<0.05). CD8 cell cou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 P<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syphilis are with cellular immune dysfunction,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pathogens in patients can not be completely removed.

Keyword: Syphilis; Cellular immunity; Lymphocyte subsets

近年来随着传播性疾病的不断增加, 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 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染。机体对Tp 抗原的免疫应答是清除Tp和造成组织细胞损害及至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根本因素。梅毒的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 但其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1]。Tp进入血液后如何影响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二期梅毒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 并以42名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均阴性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比较2组观察对象的细胞免疫功能, 探讨细胞免疫在梅毒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徐汇区中心医院性病门诊经过确诊为二期早发梅毒患者共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7~56岁。所有病例均为初诊, 未经驱梅及其他处理, 血清RPR 及TPPA 试验均阳性, 而HIV 阴性。所有病例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等。对照组42名为来自性病门诊健康体检者, 男30名, 女12名, 年龄18~52岁, 经血清RPR、TPPA、HIV检测均为阴性。2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二、试剂与仪器

RPR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流式细胞仪由美国BD公司生产。

三、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用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3~5 mL, 常规分离淋巴细胞后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所有实验方法的操作参照各种试剂及仪器的说明书进行。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梅毒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测定结果显示, 梅毒组 CD3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稍有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D4、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 CD8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 0.05), NK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 0.05), 见表1

表1 梅毒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测定结果( x̅± s)
讨 论

梅毒是一种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 除了临床症状外, 实验室检测是诊断和发现梅毒的重要手段。其中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在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机体保护人体免疫系统免受侵害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 而体液免疫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T淋巴细胞在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发现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CD8细胞增多, CD4细胞减少, 这种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 与国内朱慧兰等[3]和李秋涛等[4]的报道一致。CD8细胞是细胞毒性细胞, 在免疫调节方面主要是抑制自身反应性CD4细胞活性[5], 同时还可抑制梅毒螺旋体制动抗体的产生[6], CD4/CD8比值变化常作为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标志。

本研究结果显示, 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8细胞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增强了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 使制动抗体生成减少。二期梅毒疹中CD4/CD8比值降低, 说明CD8细胞在局部产生了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拮抗了CD4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造成Tp在体内残留、扩散, 并可发生晚期梅毒的组织损害。本研究还发现梅毒患者外周血NK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可诱导病毒凋亡, NK细胞在清除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期梅毒患者由于机体防御功能下降, 不能有效杀伤梅毒螺旋体, 使Tp处于持续感染状态。本研究推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减少及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可能是慢性感染的结果。

总之, 未经驱梅治疗的二期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及NK细胞减少可能是引起Tp根除不全, 以致形成梅毒慢性病程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二期梅毒患者存在免疫细胞凋亡增强现象, 对于此类患者在常规驱梅治疗基础上能否加用免疫调节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使之也能得到有效治疗而达到临床和血清学治愈的目的, 尚待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icher K, Abbruscato F, Wicher V,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ersistent infection in experimental syphilis by PCR[J]. Infect Immun, 1998, 66(6): 2509-2513. [本文引用:1]
[2] Podwinska J, Lusiak M, Zaba R, et al. The pattern and level of cytokines secreted by Th1 and Th2 lymphocytes of syphilitic patients correlate to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J].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0, 28(1): 1-14. [本文引用:1]
[3] 朱慧兰, 曾志荣, 叶兴东, . 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的研究[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3): 139-141. [本文引用:1]
[4] 李秋涛, 樊曼云, 张秋堂, . 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 5(3): 183-184. [本文引用:1]
[5] 周光炎. 免疫学原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151. [本文引用:1]
[6] Salazar JC, Hazlett KR, Radolf JD.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fection with Treponema pallidum, the stealth pathogen[J]. Microbes Infect, 2002, 4(11): 1133-1140. [本文引用:1]